Sunday, July 23, 2017

以色列,約旦(Israel and Jordan)


我對中東一向非常嚮往。偶然聽朋友提起,潘隆正牧師,每年組聖經史地學習團,循著聖經上記載的路線,去遊以色列和約旦。我雖不是教徒卻也慕道,對聖經很感興趣。就報名參加了。

全團二十人,2016 年五月二十八日由Newark出發。往後十二天,行程緊湊。所經之處,古蹟遍地:曠野,城牆,教堂,清真寺,廢墟,到處都是歷史。許多當年在歷史書或聖經上讀到的的地點和事蹟,如今竟能身臨其境,恍如美夢成真。潘牧師生動的的講解,更為此行生色不少。所到之處,不勝枚舉。 只選幾個重點,記錄於下。

以色列國 (State of Israel)




猶太人經過兩千年的亡國流散,終於1948年五月十四日成立以色列國 State of Israel)  以色列位於地中海東岸。與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和埃及為鄰。南北長290 英里,東西最寬處85 英里。 不過是沙漠中的彈丸之地,又三面臨敵,自然環境的條件也差。  雖缺水,瓜果蔬菜應有盡有。教育普及,科技,藝術,經濟的發展更是遙遙領先。其他中東國家,難以望其項背。以色列舉國皆兵。十八歲一到,男孩服役三年,女孩兩年。這些年輕人, 身穿深綠軍服, 背著長槍,精神抖擻, 雄姿英發。著實搶眼。 以色列人刻苦克難,臨危不亂的精神,令人敬佩。

Sea of Galilee  (加利利海)


Sea of Galilee

Cruise ships are fashioned after first Century fishing boat

Sea of Galilee


加利利海  源自約旦河,狀似豎琴,低於海拔200 公尺,  是世上最低的淡水湖。我們乘的遊艇,是依照第一世紀時的漁船仿造的。 湖被群山環繞,地勢又低,氣候常忽起變化。而生強烈的風暴。聖經上記載,耶穌斥責海風,並在海面上行走。我們遊湖那天,卻青天白雲,風平浪靜,水波不興。偶爾水鳥與遊艇齊飛。令人心曠神怡。從小聽過Sea of Galilee 從沒想到,有朝一日竟會置身其中。興奮之情, 難以言表。一下船,趕忙麻煩朋友為‘到此一遊’拍照留念。

約旦河 (Beit’ Abara)



Jordan River 

這是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 的地方。對岸就是約旦。同行有兩位朋友,也請潘牧師在此為她們施洗。

耶利哥之牆 (The Wall of Jericho City)


Jericho City Ruin
Jericho City Ruin


小時候與基督教的接觸,多半來自唱歌。耶利哥, Jericho City 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跨越約旦河後,征服的第一個城市。以色列人圍牆走了七天,吹著號角。上帝以神蹟,震毀高厚的城牆,使以色列人輕易攻入,最終拿下迦南地。小時沒頭沒腦地唱著,Jericho 城牆倒了。原來唱的是這個故事。
考古學家Kathleen Kenyon (1906 – 1978) 考證,耶利哥城牆,分外兩層。
應存在於公元前3300 -2300年之間。 


死海古卷 (Dead Sea Scrolls)



The Qumran Museum

Scrolls Storage Jars

The Dead Sea Scrolls (copy)


1947,一個牧羊人在昆蘭(Qumran,死海西北岸)附近尋找一失的丟塊小頭進一個山洞聽到瓦器破裂的聲音。進一步探討,發現洞裡有個圓柱形瓦罐,其中一個瓦罐有七卷古手抄本1947 -1959 年間在昆蘭附近共發現了十一個洞。總共起出八百多卷文獻和抄本。 內容包括一百多卷的舊約經卷, 聖經註釋。還有一些非聖經文獻。死海古卷是發現的最古老的一手稿,可追溯到公元前100-200

以色列博物館 (The Israel Museum)


The Israel Museum

Holy Land Model





以色列博物館建於1965 年。 館內收藏全球最多的聖經文物。並設有不同的展館。死海古卷博物館(The  Shrine of the Book), 收藏死海古卷,和中世紀早期聖經手稿。耶路撒冷聖城模型(Holy land Model )於2006年正式遷入以色列博物館。模型和建築特色,展示出耶路撒冷於公元66年,被羅馬人摧毀前的模樣。

耶路撒冷 (Jerusalem)

First glance of Jerusalem
Dome of the Rock





Jerusalem City Wall

耶路撒冷恐怕是世上紛爭最多的古城。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都發源於此。聖殿山(The Temple Mount)座落於耶路撒冷舊城, 被三個宗教視為聖地:對猶太人來說,這是第一聖殿,第二聖殿的地點,也將是第三聖殿的所在地,彌賽亞定會在此地降臨;對回教徒來說,金頂寺(Dome of the Rock是先知默罕默德升天的地方;聖殿山即是Mount Moriah。 亞伯拉罕在此奉獻以撒。聖經記載,約瑟和瑪麗亞曾帶十二歲的耶穌上聖殿。

西牆 (Western Wall)

The Western Wall




這是第二聖殿被毀後,留下的一堵牆,又叫哭牆(The Wailing Wall)。
猶太人視為至聖之地。幾千年來,他們不間斷的在這裡祈禱。我也入鄉隨俗,包著頭巾,雙手扶牆。低頭默禱。能有機會,步千萬人的後塵,親手摸到這堵神聖的牆,何等榮幸。

經文花園 (Yad Hashmona Biblical Garden)






The Last Supper

Passover Feast

這花園展示耶穌時代的植物, 用具,衣物和生活方式。 我們訪問時,正逢逾越節(Passover)前後,享受了一頓,模擬耶穌時代的逾越節大餐。
Leonardo Da Vinci  筆下的 “最後的晚餐“,和事實頗有出入。在畫中,耶穌居中。門徒分兩側而坐。 但聖經上記載, 耶穌,猶大,和約翰,側臥於一臥榻上。耶穌當時已知道他即將被猶大出賣。
以色列的菜色,簡單,清淡,可口。 剛出爐的Pita bread,佐以hummus ,百吃不厭。


苦路 (Via Dolorosa)


苦路


Old City

Old City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這是耶路撒冷舊城的街巷,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前走的道路。  全路長600米,共有十四站。每站紀錄一件發生的事故。第一站是耶穌被Pontius Pilate 判罪的地點。第二站,耶穌背起十字架。一路上耶穌跌倒過三次,分別在第三,第七,和第九站。 最後一站是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據說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
我們這些遊客,熱日炎炎下,走完苦路,已覺十分吃力。當年耶穌,被判有罪,恐身無寸縷,備受凌辱,飢渴交迫,還背著十字架,走這漫長的苦路,他所受的苦難, 難以形容。

希西加隧道 (Hezekiah’s Tunnel)



Water is knee deep in the tunnel

Writings in the tunnel




為了預防亞述人的入侵及圍攻,希西加於公元前701年,在耶路撒冷開了一條水道。把城外的泉水,引進城裡。

花園聖墓 (The Garden Tomb)





Entrance to the grave

Inside the grave


這花園座落於耶路撒冷城外。園中的墳墓,與聖經中所描述,耶穌的墳墓和復活的地方,有符合之處。

伯利恆 (Bethlehem)


Church of the Nativity

The spot where Jesus was born

Rev. Phua

Jesus Christ probably was born in a cave


伯利恆是在巴勒斯坦。大部分居民是回教徒, 基督徒人數還不到百分之五。為了旅客的安全,車上有一位武裝的軍警隨行。
聖誕節的故事告訴我們,耶穌誕生於馬槽(stable)裡。事實上耶穌誕生的地方應是一個山洞。

死海 (Dead Sea)


Sunrise at Dead Sea

死海長達80 公里, 寬16公里。是一個內陸鹽湖。水面低於海拔400公尺。是世界最低的湖。湖水 含有25%的礦物質。鹽分高, 海水一旦進了眼睛,其痛無比。 要立刻上岸沖洗。牧師帶大家下海戲水。讓我們親身體驗,高鹽分造成的載浮不沉的樂趣。


馬薩達 (Masada)



馬薩達是個城堡,坐落於死海附近山頂上。地勢險要。羅馬人摧毀耶路撒冷和聖殿後,一批猶太人(Zealots)逃到馬薩達。經過三年的圍擊, 羅馬軍隊終於在公元73年,攻破馬薩達的城牆。城內九百六十個猶太人,寧為自由而死,也不願屈服於羅馬人的奴役, 決定集體自殺。他們選出十個人。由這十人負責處死其他猶太人。最後十人,再以抽籤的方式,選出一人。當他殺完其他九人後,自殺身亡。 一座紀念碑,十個碎片的籤,傳頌這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史實,直到永遠。

Marker
Masada Ruin
The lots used to decide who's the last to die 

玫瑰城 (Petra)


Israel/ Jordan border






Petra


Petra


Petra
Petra

Petra


The famous scene in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Petra

Beautiful Jordanian girl


Local musician

遠在公元前六世紀,Petra 便已是 Nabataean 王國的首都。瑞士探險家Johann Ludwig Burckhardt 1812年來到 Petra, 西方世界,才曉得這城市的存在。
這是一座名符其實的‘石頭城’。 宮殿,廟宇,陵墓,劇場,澡堂,和住宅全由泛紅的山岩開鑿而成。 原本是個早被遺忘的古城。但1989 年,高賣座影片 -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在這裡拍了外景。美景全球矚目 。2007年,又上榜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從此,Petra從默默無聞的古城,一下耀身為約旦熱門的旅遊景點。

徒步進入Petra ,大約要一小時半。 我們一邊 聆聽牧師和導遊的講解,一邊拍照。大自然千年萬載,刻劃下來的遺跡,照相機僅能攝下畫面,卻無法顯示出雄偉的氣勢。 回程,我選擇騎馬。熱日炎炎, 我的坐騎,穿梭於岩石,沙地間,二十分鐘就帶我離開這令人難忘的玫瑰城。

瓦地倫 (Wadi Rum)

Lunch was cooked in sand

Lunch is served


Wadi Rum

Wadi Rum

Wadi Rum


Lawrence of Arabia Memorial



阿拉伯語意為‘酒紅色山谷’。 沙裡鐵的成分高,日落時整個山谷呈酒紅色,因而得名。 小時看電影 “Lawrence of Arabia”,其中有一幕,Peter O’Toole 一身白袍,縱馬於一望無際的沙漠中,那魁武,那氣派,至今印象猶深。電影外景就是拍攝於此地。 2015年另一電影-The Martian”,太空人Mark Watney放射火箭,回返地球的那一段戲,也是取景於 Wadi Rum.

我們的午餐是羊肉和一些配菜。埋在沙 裡, 火熱的沙,再加點炭火,就這麼烤熟了。味道可以,只是天熱,蒼蠅又多,實在沒有胃口。 草草吃了兩口,我們分乘四輛吉普車,在沙漠上奔馳。  漠闊天高,了無人煙,四周環繞著一座座久經風霜,怪石嶙峋的山。生活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裡,想不到這簡單,粗獷,寂寞的景緻,竟是如此動人.


尼波山 (Mount Nebo)



Moses Memorial

Moses Memorial

Moses stood here to look at the far away
 Promised Land




這次旅遊循的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路線。摩西死前被神呼喚,上了尼波山。在此遙望應許之地。 死後神親自將他安葬。 沒有人知道他葬在何處。

特拉維夫 (Tel Aviv)




最後一站是Tel Aviv。 城市臨海, 再也見不到曠野駱駝,取而代之的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 Tel Aviv 城中有約四千間,建於1920 1940 年間, Bauhaus式的建築。 線條簡單,樸素無華,平屋頂。在建築界中頗負盛名。可惜行程緊湊,無緣一見。
天色漸暗, 我顧不得晚餐,拎著照相機,一人往海邊跑,照了一系列的‘地中海日落‘, 就此結束了我的中東之旅。



Sunset at the
Mediterranean




其他照片

景緻


Wilderness

Wilderness
Wilderness
'Lot's wife looked back and she became a pillar of salt.'
Solomon’s Pillars
Thousand-year-old Olive tree

Hibiscus


地方人物






 沿途見到的鳥


Hoopoe

Black Crowned Night Heron

cormarant

Black Bird


Purple Heron


Sunbird
Reef Heron?

Myna

Pigeon

Sparrow
Crow perched on Jerusalum Cross


 ‘Travel the world.  See it for the both of us.’ - Y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